唐模村位于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一座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古村落。古有民謠“唐模、棠樾,餓死情愿”,足見唐模自古以來物阜民殷,人杰地靈,富甲一方。村頭矗立的康熙皇帝恩榮的同胞翰林(許承宣、許承家)坊及晚清翰林許承堯故居就是佐證。唐模現在是黃山市十大景區之一,全國文明村。
唐模村名的由來現無史料可查,既不能簡單的望文生義,也不能憑空想象,還得要從村落歷史和宗族文化的脈絡中找尋蛛絲馬跡才是。唐模地處古徽州腹地,程朱理學及宗族文化根深蒂固。據唐模《許氏宗譜》記載,最早在唐模,定居的為程姓,時名程村,汪氏后來傍程姓而居,植銀杏樹(現仍枝繁葉茂,清陰覆地,有 1370多年歷史)選址建村,現還有一片街區稱宗汪。汪姓在徽州是二大姓顯族,早在明代《新安名族志》就記載徽州“十姓九汪”。雖然汪姓歷代出了許多顯貴名人,但影響力最大、最久遠的人物卻是汪華。隋朝末年,時世變更,戰亂頻仍,汪華揭竿而起,攝歙州刺史,攻下歙、宣、杭、睦、婺、饒六州,自封吳王,因此,徽州在隋末戰亂中沒有受到大的騷擾,人民安居樂業。唐初汪華歸順新朝,為總管六州軍事,歙州刺史,因功績卓著,受封越國公。汪華后來一直被人人奉為地方神。
南宋淳佑五年,許姓桂二公從歙北許村遷至唐模定居(后成為唐模大姓),無獨有偶,許氏十六世孫許遠也是大名鼎鼎的唐朝忠烈王。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祿山之子安慶緒遣將尹于奇率叛軍十余萬猛攻睢陽城(令河南商丘),時任睢陽大守許遠與張巡互相配合,屢敗叛軍。睢陽城被圍時,內有軍民六萬,寧死不屈,寧互食而不降,城破后僅存四百余人。古來忠節慘烈者,莫如此戰。雎陽之戰阻止了叛軍南侵,使江淮廣大地區百姓免遭戰火蹂躪。因此,許遠也被徽州許多地方作為神來祭祀。現在唐模檀干圓忠烈廟內還供奉著許遠、張巡的石雕像,至今香火不斷。
“地以人名顯、人以地增輝”,汪華、許遠是唐模大姓汪、許氏族的祖先,也是族人引以自豪的唐朝“英模”,汪、許兩姓為了同遵唐祖,以祖先為楷模,立“唐模”村名為祖宗樹碑,紀念先賢,歌功頌德,順理成章。此乃一家之言,拋磚引玉,有望專家不吝指教。
(信息來源:徽州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