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人過年一般從“臘八”(農歷十二月初八日)開始,家家戶戶打掃除,吃“臘八粥”。接著就是殺豬備年貨。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為“小年”,家家張掛祖宗畫像,迎祖過年。晚上,各家燒香點燭,拜送“灶神”上天呈善事。農歷除夕“三十晚”,各家張貼春聯,接“灶神”下界保平安,合家團聚“吃年飯”,然后守歲至夜12點,鳴放爆竹迎新年。
正月初一為春節。清早,全家老小依長幼次序向祖容(祖宗畫像) “拜年”,接著吃“利市茶”、 “長壽面”,男子出行拜謁宗祠。當天,人們見面互祝吉利,恭賀新年。初二,開始互相上門拜年,走訪親友。祁門縣溶口一帶則有“喊年”拜年習俗,初一、初二兩天,由村中年事最高者為領班,組織青年及男童,排成長蛇陣,挨家喊拜年,俗稱“喊年”。
從初七開始至正月十八日,各縣、村相繼舉辦各種紀念和文娛活動,慶祝新年。如巖寺初九的“上九”會,紀念唐朝忠烈張巡、許遠;同時初七至十五還舉辦“嬉燈”民間游藝活動。績溪縣胡家村、西坑村一帶正月十五至十八日紀念汪華,舉行烹飪比賽,俗稱“賽瓊碗”(瓊碗“意即盛滿佳肴的碗”),更是別具特色。正月十五是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這一天家家戶戶吃圓宵,各鄉鎮均有鬧花燈活動,并有采蓮船、蚌殼精、抬閣、舞龍、鳳舞、地戲等游藝。晚上“送祖宗”,在祖容前擺上酒菜,焚香祭拜,完畢將祖容取下,卷收入匣。有些地方還借春節的機會舉行祭祖大奠,如婺源縣段莘村正月十八日的汪姓祭祖活動,從正月十三日夜開始,請來戲班演戲,持續到二十三日結束。
(信息來源:徽州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