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臘(?—1121):北宋末年農民義軍領袖。歙縣人。出身貧苦。為反抗壓迫,1120年10月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義,后迅速移師睦州,舉行“漆園誓師”,痛斥黑暗朝政,改元“永樂”,自號“圣公”,建立農民政權。義軍戰火曾襲卷江浙皖贛六州52縣,影響極大。1121年夏被俘遇害。《宋史》有傳。
胡 仔(1110—1170):宋代著名詩歌理論家。字元任。績溪縣人。編著《苕溪漁隱叢話》100卷,是中國古代詩話總集中的姣姣者,后被收入《四庫全書》中。另撰有《孔子編年》5卷。
程大昌(1123—1195):南宋著名地理學家、經學家。字泰之。休寧縣人。1151年中進士,官至吏部尚書。1194年返鄉創辦“西山書院”。研究領域甚廣,著述較多,在經學、文學、歷史等方面都有突出建樹,特別是地理學研究貢獻最大,著有《禹貢論》、《禹貢山川地理圖》等。《宋史》有傳。
朱 熹(1130—1200):南宋大學者,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學集大成者。字元晦,號晦庵、晦翁,別號紫陽。婺源縣人。1148年考中進士,曾任秘書修撰、寶文閣待制等職。死后謚贈大師,封徽國公。仕途多坎坷,潛心治學。研究領域甚廣,在哲學、經學、教育、音韻、文學、地理、考古、自然科學等方面都有偉大貢獻,其思想體系在中國思想史上是以“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著稱。與程顥、程頤等共創的理學史稱“程朱理學”,為繼孔子之后在中國思想界影響七、八百年之久的正統官方哲學,遠涉海外,影響世界;重視教育,創辦書院,所撰《白鹿洞書院揭示》對后代教育事業影響深遠;著述巨豐,其中《四書集注》58卷是明清兩代科舉考試的“圣典”;常以“新安朱熹”署名著述,講學于徽州,從其弟子者眾,“朱子之學”也就構成了“新安理學”的開山之學,并進而構成徽州文化的理性內核。《宋史》有傳。
羅 愿(1136—1184):宋代著名史志學家。字端良。徽州區人。1166年中進士,官至鄂州知事。1175年撰《新安志》,增設了藝文、人物、民風等項,開一代志書新風。他提出修志要重民生、同民利等思想,對后代修志者也產生積極影響。
鄭 玉(1298—1358):元代學者、教育家,新安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字子美。歙縣人。精通儒學經典,對《春秋》解悟尤其透徹。一生絕意仕途,安居鄉間,以講學為生。筑有師山書院,人稱“師山先生”。著有《師山文集》8卷。《元史》有傳。
朱 升(1299—1370):元末明初著名學者、政治家。字允升。休寧縣人。1341年中舉后,任池州路學政。不久,避亂棄官,歸隱歙縣石門山,教化鄉里,時人稱為“楓林先生”。1357年曾進言朱元璋“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方針,對朱明王朝的建立起重要作用。治學宗法程朱,尤擅經學,于《五經》皆有旁注。著作存目12種,有《楓林集》10卷、《周易旁注前圖》2卷等傳世。《明史》有傳。
程敏政(1444—1499):明代著名文學家。字克勤。休寧縣人。1466年中進士,曾官至禮部右侍郎。一生著述很多,在文學方面,主要有《篁墩文集》94卷、《篁墩詩集》15卷、《皇明文衡》100卷等等;在地方史志方面,編輯有《新安文獻志》100卷,纂修了《休寧縣志》38卷,均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明史》有傳。
汪 機(1463—1539):明代杰出的醫學家,新安醫學奠基人之一。字省之。祁門縣人。一生精研醫理,提出“補氣即是補陰”和“氣虛則諸病由生”兩大觀點,在中醫醫論方面有獨創價值。著述較多,有《醫學原理》等多部醫書傳世;學生將他行醫的經驗匯編為《石山醫案》,為后人提供了珍貴的實用參考書。
胡宗憲(1512—1565):明代大臣、抗倭英雄、著名軍事家。字汝貞。績溪縣人。1538年中進士。1555年任浙江巡撫使,后任總督,主持東南沿海抗倭事務,任用名將戚繼光和俞大猷,軍功卓著。著有《籌海圖編》13卷、《海防圖論》1卷、《武略神機火藥》2卷、《日本國志》40卷。《明史》有傳。
鄭之珍(1518—1595):明代著名戲曲家。字汝席。祁門縣人。所作戲曲作品以《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最有名,其分上、中、下3卷,共102折,是一種可連續多天演出的連續劇,可分可合,在民間影響很大,為“目連戲”擠身于戲曲大家庭中以作為一個獨特的種類奠定基礎。另一傳世作品是《五福記》。
徐春甫(1520—1596):明代著名醫學家,新安醫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字汝元。祁門縣人。在內科、婦科和兒科方面造詣很深,并以“治病奇中”著稱。1568年,在北京成立“一體堂宅仁醫會”,是世界上第一個民間醫學組織。著作有《婦科心鏡》等8種,其中,1556年編成的《古今醫統大全》100卷影響最大,有185萬字,是中國古代十大醫學全書的第一本。
汪道昆(1525—1593):明代著名戲曲文學家、抗倭名將。字伯玉。徽州區人。1547年中進士,曾官至兵部左侍郎。文韜武略,曾配合戚繼光大敗倭寇;為文則是簡而有法,作詩風骨俱佳,為明代文壇“后五子”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太函集》120卷等,創作的雜劇傳世的有《高唐夢》、《唐明皇七夕長生殿》等五種。另著有《北虜紀略》1卷、《數錢葉譜》1卷等。《明史》有傳。
許 國(1527—1596):明代著名政治家。字維楨。歙縣人。1565年中進士。一生歷嘉靖、隆慶、萬歷三朝。曾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加封太子太保,授文淵閣大學士,又因平定云南邊亂決策得當,晉升少保,授武英殿大學士。生前特批修建許國石坊,并留存至今。著有《許文穆公集》16卷。《明史》有傳。
程大位(1533—1606):明代著名數學家、珠算大師。字汝思。屯溪區人。少年經商,中年棄商歸里,專心著書。有感于商務往來中珠算的傳統籌碼計數法的不便,1592年著成《算法統宗》17卷及1598年的簡明本《算法纂要》4卷,詳述了傳統的珠算規則,確立了算盤用法,完善了珠算口訣;搜集了古代流傳的595道難題并記載了解題方法,堪稱中國16—17世紀數學領域集大成的著作。明末,日本人毛利重能將《算法統宗》譯成日文,開日本“和算”之先河;之后,又流傳朝鮮、東南亞和歐洲,成為東方古代數學的名著,影響極大。
黃應組(生卒年代不詳):明代著名木刻藝術家。歙縣人。木刻技藝很高,刻有《孔圣家語圖集校》、《坐隱圖》、《人鏡陽秋》、《環翠堂園景圖》、《環翠堂樂府》等書畫等,是徽派版畫的杰出代表。他還與寓居南京的著名作家汪廷訥合作,包攬了汪氏大部分作品的木刻任務,由之,其版畫風格對金陵版畫產生直接影響。
何 震(?—1604):明代著名篆刻藝術家,徽派篆刻創始人之一。字主臣、長卿,號雪漁。休寧縣人。對古篆的精髓領悟較深,倡導治篆“應以六書為唯則”,作品以印無訛筆著稱,一改其時金石篆界怪異靡俗之習,自辟蹊徑,追求書法與刀法一致,“刀隨意動,意指刀達”,成“近代名手,海內第一。”同吳派領袖文彭共領一代風騷,人稱“文何”。
程以蕃(生卒年不詳,明成化年間在世):明代著名漆器工藝家,徽漆藝術代表人物。歙縣人。擅長高級工藝漆器的制作,如銀胎嵌甸、紅黑退光等類,制成的漆器效果則以體質緊韌、美觀華麗著稱,不僅賞心悅目,而且人立其上不見損壞。還善于綴補修復漆器舊物。《安徽通志稿·四巧工傳》有傳。
汪廷訥(1573—1619):明代著名戲曲家、版畫家,徽派版畫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字昌期。休寧縣人。是一位集商人、官員和文人于一身的人物,尤其醉心于戲曲創作,著有《人鏡陽秋》、《環翠堂集》等。作品能避免當時的派別門戶之見,兼采臨川、吳江諸派之長,在曲壇別樹一幟。曾在南京設環翠堂書坊,刊刻書籍,插圖精美,對明代木刻版畫藝術有相當大的影響。
程君房(1573—1619前后在世):明代制墨大師。徽州區人。首創“燒漆取煙”,為制墨業拓出了一條全新的路。所制之墨質量超群,以“堅而有光,黝而能潤,舐筆不膠,入紙不暈”為特色。對墨的造型設計和對外宣傳也很重視,請名家丁云鵬、黃麟聯手繪刻的《程氏墨苑》一書,大大提高了墨模的工藝水準。
胡正言(1584—1674):明末清初著名出版家、藝術家,徽派刻書及版畫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字曰從。休寧縣人。在南京開設“十竹齋”古玩鋪,兼營刻書業。創造了“?版”和“拱花”兩種制版印刷技法,開啟了中國彩色套版印刷的先河,并將徽派版畫藝術推進到一個新階段。成功地輯印兩部套色版畫集《十竹齋畫譜》和《十竹齋箋譜》,前者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大型國畫彩印畫冊,后人曾一再翻印出版。另有《印存》2卷傳世。
程 邃(1605—1691):明末清初著名畫家、篆刻家,徽派篆刻代表人物之一。字穆倩。徽州區人。詩書畫諸藝造詣均精。他的繪畫純用枯筆渴墨,自成一格;篆刻上從秦大篆入手,兼采何震和文彭諸家之長,成為“皖派”的一代大師。主要作品有:《千峰霽色圖》、《萬木搖秋圖》,詩集《莆然吟》、《會小吟》及《古蝸篆居印述》4卷。
漸 江(1610—1664):明末清初著名畫家,新安畫派奠基人和領袖。俗名江韜,字六奇,法名弘仁、無智,別號漸江、梅花古衲。歙縣人。早年盡心奉養寡母,1645年,清軍入徽,曾與邑人金聲一道抗清,失敗后出家,以僧人身份云游四方,觀山水而研畫藝。繪畫風格上早期受倪瓚影響,后期追求法自自然,“以江南真山水為稿本”。畫意清峭,筆墨瘦韌,自創新格,是清初四畫僧(即浙江、髡殘、石濤、八大山人)之一,在中國繪畫史上影響很大。主要作品有:《黃山圖》60幅、《曉江風便圖卷》、《斷崖流水圖軸》等,并編有《畫偈》1卷。《清史稿》有傳。
張小泉(生卒年代不詳):明末清初著名制剪工匠。黟縣人。明崇禎年間,張小泉帶領兒子前往杭州開設“張大隆”剪刀鋪,并創造了獨樹一幟的嵌鋼制剪技術,產品很快暢銷全國,后為防假冒,以“張小泉”作為店名。“張小泉”剪刀在乾隆年間被列為貢品,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二等獎,新中國三次全國評比均獲第一名。
吳 謙(生卒年代不詳):清代前期著名醫學家。字六吉。歙縣人。博識多學,精通各科,尤以傷科見長,被稱為療傷整骨“一代圣手”。康熙年間,與張璐、喻嘉并稱為全國三大名醫,曾擔任太醫院判。乾隆時曾被敕令為《醫宗金鑒》名著的總修官。該書共90卷,1742年完成,之后一直為學習中醫者的必讀書。著《訂正傷寒論法》和《訂正金匱要略法》,均有許多獨到見解,對后代醫家啟發很大。
江 永(1681—1762):清代著名學者和教育家。字慎修。婺源縣人。無意任途,致力于哲學、經學、歷史、天文、算學、水利、地理及西方新學的研究,開皖派經學家探索科學和實學先河,為宋明理學向乾嘉樸學轉化作出了重要貢獻。誨人不倦,一代通儒戴震和金榜都是他的入室弟子。著述甚豐,有《音學辨微》1卷、《群經補義》5卷、《律呂闡微》4卷、《禮經綱目》85卷、《江氏算學》9卷、《春秋地理考實》4卷等等。名學者錢大昕譽之為東漢鄭玄之后第一人,開創東南儒學一大宗派。
馬曰琯(1687—1755):清代著名徽商、藏書家。字秋玉。祁門縣人。僑居揚州經營鹽業,建小玲隴山館,廣交天下名流,鄭板橋等人是常客;喜考校典籍,不惜費資刻印圖書;家中藏書多達10余萬卷,1772年四庫全書館設立,其兒子向朝廷獻書776種,為全國私人獻書之冠。《清史稿》有傳。
江 春(生卒年代不詳):清代著名徽商。字穎長。歙縣人。早年習儒應試,后棄儒經商。寓揚州,曾累任兩淮鹽業總商40年,機敏練達,熟悉鹽法,經營管理有方,獲得一致好評;曾六次參予接駕乾隆皇帝,并個人捐銀30萬兩,深得乾隆好感,曾為他手書“怡性堂”匾額,邀他參加千叟會,并被授予布政頭銜,官居一品,贏得“以布衣上交天子”美譽;生平樂善好施,多建宗祠書院,救濟貧寒士子。著有《隨書讀書樓詩集》和《黃海游錄》。
程蘭如(1690—?):清代圍棋大師,圍棋“新安派”代表。歙縣人。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程蘭如與梁魏今、施定庵、范西屏并稱為盛清四大國手,使中國圍棋進入了古代最后一度輝煌。一生留下不少被后人奉為典范的奕譜。晚年,他同韓學元和黃及侶在高岱家中對奕15局棋,輯留成《晚亭奕譜》一書。
吳魯衡(1702—1760):清代著名工匠,“萬安羅盤”創造者之一。休寧縣人。雍正年間,在萬安鎮創設“吳魯衡羅經店”,融制作和經營為一體。所制羅盤、日晷、指南針,精益求精,承古法而創新,產品隨徽商足跡走遍全國,并先后傳入東南亞和歐美。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萬安羅盤獲金質獎章,成為一種馳名世界的產品。
戴 震(1723—1777):清代大學者,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徽派樸學的創建及領袖人物。字東原。屯溪人。徽商出身,1762年曾中舉人,后六次考進士,因皆思想與程朱理學不符未中。曾參加《四庫全書》修纂,授翰林院庶吉士。學識淵博,在哲學、天文、歷算、歷史、地理、經學、訓話、音韻等領域均有重大貢獻,為一代通儒和宗師,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其哲學思想是程朱理學之后反理學的啟蒙思潮的重要代表;樸學思想是作為了在中國學術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乾嘉學派中的皖派領袖人物,并由之開創徽派樸學。著作甚豐,主要著作有《原善》、《孟子字義疏證》、《儀禮考正》、《古歷考》、《考工圖記》、《水地記》、《勾股割圜記》等50余種。《清史稿》有傳。
程瑤田(1725—1814):清代著名學者、徽派樸學代表人物之一。字易田。歙縣人。精通訓詁,提倡“用實物以整理史料”,開啟了傳統史料學同博物考古相結合的新路。在數學、天文、地理、生物、農業種植、水利、兵器、農器、文字、音韻等領域都有深入研究,堪稱一代通儒。著有《通藝錄》42卷。《清史稿》有傳。
鮑廷博(1728—1814):清代著名藏書家和古籍整理專家。字以文。歙縣人。酷愛讀書和購藏古籍,藏書量為皖南之最。1772年,朝廷開《四庫全書》館,鮑獻家藏善本600余種,多系宋元舊版。致力古書整理和校讎,輯有大型叢書《知不足齋叢書》30集207種,是清代水平高、影響大的一部叢書。
金 榜(1735—1801):清代著名學者、徽派樸學代表人物之一。字輔之。歙縣人。早年拜江永為師,與戴震和程瑤田同學。1772年中狀元,被任命為翰林院編撰。辭官后潛心研究經史和小學,并著書講學,師從者眾。尤對古代三禮之學研究精透,著有《禮箋》3卷,令戴震嘆服。《清史稿》有傳。
鮑漱芳(?—1807):清代著名徽商。字惜分。歙縣人。自幼隨父在揚州業鹽,為揚州富商之一。熱心社會活動,1803年在川、楚、陜三省的最后平亂中,因組織捐輸軍餉有功,被任命為兩準鹽運使,成為握有兩淮鹽業大權的顯要人物。樂善好施,先后多次賑濟災民,被特賜在故鄉棠樾修建“樂善好施”牌坊。賈而好儒,曾編書法叢帖《安素軒法帖》,流傳甚廣。
胡天柱(1742—1808):清代制墨名家、胡開文墨業創始人。績溪縣人。商家出身,曾為學徒,后自立墨店。潛心鉆研,其制墨與曹素功、汪近圣、汪節庵并稱,列清代四大墨家之首。以墨業致富后,曾捐官而獲從九品頭銜,被賜予奉天大夫,成為正宗紳士。晚年熱心公益事業。1915年,其后人所制“地球墨”獲巴拿馬博覽會金獎。
凌廷堪(1752—1808):清代著名經學家和音律學家。字次仲。歙縣人。自學成才,曾參與《四庫全書》的編纂。1790年中進士,任寧國府學教授。學問淵深廣博,在古代禮制和樂律方面造詣突出,著有《禮經釋例》13卷、《燕樂考原》6卷、《梅邊吹笛譜》2卷等等。《清史稿》有傳。
俞 燮(1775—1840):清代著名學者,徽派樸學的后期代表。字理初。黟縣人。1821年中舉人,晚年主講江寧惜陰書院。學問淵博,在經學、史學、小學、考據、文學、天文、數學等方面均有突出貢獻,為清代一代大儒。與林則徐等共反西方侵略及提倡婦女解放。代表性作品有:論文匯集《癸巳類稿》15卷、《癸巳存稿》15卷,《續行水金鑒》160卷、《黟縣志》16卷等等。《清史稿》有傳。
鄭復光(1780—約1862):清代著名科學家。字元甫、瀚香。歙縣人。精通數學、物理與機械制造。1846年寫成《鏡鏡冷癡》5卷,集當時中西光學知識大成。在完成此書的基礎上,制造了中國最早的一臺測天望遠鏡。另著有《鄭元甫札記》(手抄本)、《鄭瀚香遺稿》(手抄本)。《安徽通志稿》有傳。
王茂蔭(1798—1865):清代財政專家、馬克思《資本論》中提到的唯一的中國人。字椿年。歙縣人。1832年中進士,任戶部右侍部、工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職。1851年至1853年三次上奏請改幣制,均遭駁回,后遭鞭撻,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附注中就是提到此事。有《王侍郎奏議》10卷及《皖省褒忠錄》傳世。《清史稿》有傳。
胡光墉(1823—1885):清代著名徽商。字雪巖。績溪縣人。早年在杭州經營錢莊,后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依靠湘軍勢力在全國廣設當鋪和銀號,成為富甲江南的特大官商、紅極一時的“紅頂商人”。創辦“胡慶余堂國藥號”,為發掘中國藥學遺產作出了重大貢獻。
崔國因(1831—?):著名外交家。字惠人,自號宣叟。黃山區人。光緒十五年(1889)出使美國、日斯巴尼亞(西班牙)、秘魯,賞二品頂戴。后又出使歐美各國,著有《出使美日秘三國日記》16卷,是研究近代中外關系史的寶貴資料。《清史稿》有傳。
黃士陵(1849—1908):晚清著名篆刻家、書畫家,徽派篆刻的重要代表人物。字牧甫,別號黟山人。黟縣人。是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創立了獨具一格的“黟山派”。書法和繪畫方面成就也很高,運筆犀利,猶如刀刻,并參用了部分西畫技法,風格特異,自成一家。有《黟山人黃牧甫先生印存》2卷傳世。
詹天佑(1861—1919):近代著名鐵路工程專家、中國鐵路事業的創始人。字春誠。婺源縣人。早年家貧,后獲岳父資助赴歐洲留學。1905—1909年,主持建造了中國第一條自己設計自己施工的鐵路——京張鐵路,創造了不少施工新法,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鐵路工程專家,奠定中國鐵路事業基礎。
黃賓虹(1865—1955):現代著名山水畫家和繪畫理論家。字相存,別號虹廬。歙縣人。是現代中國畫壇上成就卓著的一代宗師,為“新安畫派”的現代代表。早年山水畫重在師法古代大師,中年以后重在師法自然,70歲后又畫風大變。作品深厚華滋,意境深遠,精于墨法,善用焦墨與濃墨,與齊白石并存稱為“北齊南黃”。在美術理論上,總結出“平、留、圓、重、變”五字筆法和“濃、淡、破、潑、焦、積、宿”七字墨法,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精通詩詞。有《黃山畫家源流考》、《古畫微》、《畫學通論》等多種著述和繪畫作品傳世。
許承堯(1874—1946):近現代著名詩人與史志學家。字際唐,號疑庵。徽州區人。1904年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為中國“末代翰林”之一。重視鄉邦文獻的整理,自任總編纂、編修出版了《歙縣志》16卷,集歷代歙縣方志之大成。撰編《歙事閑談》30卷等,為后人研究歙縣歷史和民情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去世后家人遵遺囑,將所有藏品和手稿都捐獻給了安徽省博物館。
陶行知(1891—1946):著名教育家。原名文浚,乳名和尚,曾改名知行,再改名行知。歙縣人。1927年創辦南京曉莊師范,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體系。后又相繼創辦浙江省湘湖師范、江蘇淮安新安小學、山海工學團,并支持新安小學生組成新安旅行團。“一·二九”運動后,與沈鈞儒等發起組織上海文化界救國會和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任聯合會執行委員和常務委員。1946年與李公仆、史良等在重慶創辦社會大學,任校長。后回上海從事反內戰、反獨裁民主運動,1946年7月25日因勞累過度,患腦溢血逝世。毛澤東稱贊他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宋慶齡尊稱他為“萬世師表”。主要著作有《中國教育改造》、《古廟敲鐘錄》、《齋夫自由談》、《行知詩歌集》等。
胡 適(1891—1962):現代著名學者、社會活動家。字適之。績溪縣人。出身徽商之家,1910年留學美國,1915年成為實用主義哲學大師杜威的學生,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學識淵博,曾擁有三十多個博士頭銜;1917年發表《文學改良會議》,揭開中國現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第一頁;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并撰寫現代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之一;1919年,接替陳獨秀主編《每周評論》,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提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實用主義方法論,在全國影響極大;提出過“全盤西化”論點;抗戰期間曾出使過美國,代表蔣介石簽訂《中美互助條約》。政治上追隨國民黨,學術上是一代宗師,著述甚豐,治學方法上具徽派樸學遺風。
蘇雪林(1897—1999):現代著名作家。曾用筆名“蘇梅”、“靈芳女士”、“肖青”等。黃山區人。足跨清王朝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早在1915年就投入于文學創作,“五四”以后更趨活躍,是“五四”新文學的開拓者之一。1921年曾留學法國,歸來后先后在東吳大學、滬江大學、安徽大學、武漢大學任教。作品和著作甚豐,總字數超過300萬字。她是與冰心、凌叔華、沅君、丁玲等齊名的“五四”后文壇五大女性作家之一。
張 曙(1909—1938):現代著名音樂家。原名恩襲。歙縣人。是中國革命大眾音樂的開創者之一,同時也是優秀的作曲家,創作了200多首歌曲,其中象《洪波曲》、《大刀進行曲》、《丈夫去當兵》、《日落西山》、《蘆溝橋》組曲七首等在全國影響很大,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民眾心聲。
(信息來源:國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