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村,古取宏廣發達之意,稱為弘村,位于安徽省黃山西南麓,距黟縣縣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地理坐標:東經117°38′,北緯30°11′,村落面積19.11公頃,宏村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距今約有900年的歷史。宏村最早稱為“弘村”,據《汪氏族譜》記載,當時因“擴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清乾隆年間更為宏村。
宏村位于安徽省黟縣東北部,地理坐標:東經117°38′,北緯30°11′,村落面積19.11公頃,整個村依山伴水而建,村后以青山為屏障,地勢高爽,可擋北面來風,既無山洪暴發沖擊之危機,又有仰視山色泉聲之樂。八九百年前的建村者便有先建水系后依水系而建村的前瞻,所以使它有了水一樣的靈性,這也正是它比其他徽派建筑的村落更具魅力的原因。安徽省黃山市黟縣的宏村被譽為"畫中的村莊"。
宏村簡介
宏村,古稱弘村,位于黃山西南麓,距黃山市黟縣縣城10公里。 宏村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距今約有900年的歷史,宏村基址及村落全面規劃由海陽縣(今休寧)的風水先生何可達制訂。
村中兩棵古樹,白果樹和紅楊樹是“牛角”。湖光山色與層樓疊院和諧共處,自然景觀與人文內涵交相輝映,是宏村區別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成為當今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一大奇跡。
全村現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承志堂“三雕”精湛,富麗堂皇,被譽 為“民間故宮”。著名景點還有:南湖風光、南湖書院、月沼春曉、牛腸水圳、雙溪映碧、亭前大樹、雷崗夕照、樹人堂、明代祠堂、樂敘堂等。村周有聞名遐邇的雉山木雕樓、奇墅湖、塔川秋色、木坑竹海、萬村明祠“愛敬堂”等景觀。
歷史由來
宏村始建于南宋紹熙年間(公元1190—1194年),原為汪姓聚居之地,綿延至今已有900余年。它背倚黃山余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經常云蒸霞蔚,有時如濃墨重彩,有時似潑墨寫意,真好似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長卷,因此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
古宏村人規劃、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當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觀”[1]:巍峨蒼翠的雷崗為牛首,參天古木是牛角,由東而西錯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龐大的牛軀。引清泉為“牛腸”,經村流入被稱為“牛胃”的月塘后,經過濾流向村外被稱作是"牛肚"的南湖。人們還在繞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橋梁,作為牛腿。這種別出心裁的科學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解決了消防用水,而且調節了氣溫,為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創造了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全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古樸典雅,意趣橫生。“承志堂”富麗堂皇,
精雕細刻,可謂皖南古民居之最;南湖書院的亭臺樓閣與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深具傳統徽派建筑風格;敬修堂、東賢堂、三立堂、敘仁堂,或氣度恢弘,或樸實端莊,再加上村中的參天古木、民居墻頭的青藤老樹,庭中的百年牡丹
宏村最早稱為“弘村”,據《汪氏族譜》記載,當時因“擴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清乾隆年間更為宏村。宏村位于黃山西南麓,距黟縣縣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整個村落占地30公頃,枕雷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國畫里的鄉村”之美稱。
宏村風水
明永樂年間,宏村76世祖三次聘請風水先生“何可達”進行查審。何認為宏村的地理風水形勢乃一臥牛,必須按照“牛型村落”進行規劃和開發。
首先利用村中一天然泉水,擴掘成半月形的月塘,作為“牛胃”;然后,在村西吉陽河上橫筑一座石壩,用石塊砌成有六十多厘米寬400余米長的水圳,引西流之水入村莊,南轉東出,繞著一幢幢古老的樓舍,并貫穿“牛胃”,這就是“牛腸”。沿途建有踏石,供浣衣、灌園之用。“牛腸”兩旁的民居里,大都有栽種著花木果樹的庭院和磚石雕鏤的漏窗矮墻,曲折通幽的水榭長廊,小巧玲瓏的盆景假山。彎彎曲曲“牛腸”,穿庭入院,長年流水不腐。
然后在村西虞山溪上架四座木橋,作為“牛腳”。從而形成“山為牛頭,樹為角,屋為牛身,橋為腳”的牛形村落。
據說開挖月塘時,很多人主張挖成一個圓月型,而當時的76世祖妻子重娘卻堅決不同意。她認為“花開則落,月盈則虧”,只能挖成半月形。最終,月塘成為“半個月亮爬上來”。
后來的風水先生認為,根據牛有兩個胃才能“反芻”的說法,從風水學角度來看,月塘作為“內陽水”,還需與一“外陽水”相合,村莊才能真正發達。明朝萬歷年間,又將村南百畝良田開掘成南湖,作為另一個“牛胃”,歷時130余年的宏村“牛形村落”設計與建造告成。
“牛形村落”科學的水系設計,為宏村解決了消防用水,調節了氣溫,為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創造了一種“浣汲未妨溪路連,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
“引而不發的羽箭”,南湖(牛胃)效仿杭州西湖“平湖秋月”樣式,整個湖面呈大“弓”形,“弓背”為兩層湖堤,上層寬達4米;貫穿湖心的長堤如箭在弦上,一座拱橋如同羽族。
南湖湖面浮光倒影,水天一色,遠峰近宅,跌落湖中。歷史上南湖曾經有三次整修。
南湖四時景色不同,日夜風光各異。清人有詩“夾岸桃李花,濃英殊窈窕”“入夏菱荷香,鏡面凈為掃”“最是夜闌風浪靜,樓臺燈火半模糊”。
宏村水系
宏村的選址、布局,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著直接的關系,是一座經過嚴謹規劃的古村落。村內外人工水系的規劃設計相當精致巧妙,專家評價宏村是“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詳細規劃之村落”。被中外建筑專家稱為“中國傳統的一顆明珠”、“研究中國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
宏村的纏繞全村的水渠,始建于明永樂年間,至今已由600年的歷史。水系是按照牛的形象設計,引清泉為“牛腸”,從一家一戶門前流過,使得村民“浣汲未妨溪路遠,家家門巷有清泉”?!芭Dc”在流入村中的“牛胃”月塘后,經過過濾,復又繞屋穿戶,流向村外被稱為“牛肚”的南湖。再次過濾后,流入河流。如此水系,堪稱中國古代村落建筑藝術一絕。
建筑特色
宏村的建筑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園林,也有書院和祠堂等公共設施,建筑組群比較完整。各類建筑都注重雕飾,木雕、磚雕和石雕等細膩精美,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村內街巷大都傍水而建,民居也都圍繞著月沼布局。住宅多為二進院落,有些人家還將圳水引入宅內,形成水院,開辟了魚池。比較典型的建筑有南湖書院、樂敘堂、承志堂、德義堂、松鶴堂、碧園等。
南湖書院位于南湖的北畔,原是明末興建的六座私塾,稱“倚湖六院”,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合并重建為“以文家塾”,又名“南湖書院”。重建后的書院由志道堂、文昌閣、啟蒙閣、會文閣、望湖樓和祗園等六部分組成,粉墻黛瓦,碧水藍天,環境十分優雅。樂敘堂是汪氏的宗祠,位于月沼北畔的正中,是村中現存唯一的明代建筑,木雕雕飾非常精美。
承志堂建于清末咸豐五年(1855年),是大鹽商汪定貴的住宅。它是村中最大的建筑群,占地約2100平方米,內部有房屋60馀間,圍繞著九個天井分別布置。正廳和后廳均為三間回廊式建筑,兩側是家塾廳和魚塘廳,后院是一座花園。院落內還設有供吸食鴉片煙的“吞云軒”和供打麻將的“排山閣”等。全宅有木柱136根,木柱和額枋間均有雕刻,造型富麗,工藝精湛,題材有“漁樵耕讀”、“三國演義戲文”、“百子鬧元宵”、“郭子儀拜壽”、“唐肅宗宴客圖”等。
宏村背倚秀美青山,清流抱村穿戶,數百幢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筑靜靜佇立。高大奇偉的馬頭墻有驕傲睥睨的表情,也有跌竅飛揚的韻致;灰白的屋壁被時間涂劃出斑駁的線條,更有了凝重、沉靜的效果;還有宗族祠堂、書院、牌坊和宗譜。走進民居,美輪美奐的磚雕、石雕、木雕裝飾入眼皆是,門罩、天井、花園、漏窗、房梁、屏風、家具,都在無聲地展示著精心的設計與精美的手藝。
宏村古民居群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現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四百四十多幢,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為世所罕見。
基本村貌
宏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近千年歷史,為汪姓聚居之地,宏村汪九是唐初越國公汪華的后裔。整個村落占地30公頃,枕雷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國畫里鄉村”之美稱。山因水青,水因山活,南宋紹興年間,古宏村人為防火灌田,獨運匠心開仿生學之先河,建造出堪稱“中國一絕”的人工水系,圍繞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九曲十彎的水圳是“牛腸”,傍泉眼挖掘的“月沼”是“牛胃”,“南湖”是“牛肚”,“牛腸”兩旁民居為“牛身”。
宏村它背倚黃山余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特別是整個村子呈“?!毙徒Y構布局,更是被譽為當今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一大奇跡。那巍峨蒼翠的雷崗當為牛首,參天古木是牛角,由東而西錯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寵大的牛軀。以村西北一溪鑿圳繞屋過戶,九曲十彎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匯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腸和牛胃。水渠最后注入村南的湖泊,鵒稱牛肚。接著,人們又在繞村溪河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橋梁,作為牛腿。歷經數年,一幅牛的圖騰躍然而出,創造了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
村中數百幢古民居鱗次櫛比,其間被譽為“民間故宮”的“承志堂”是黟縣保護最完美的古民居,其正廳橫梁、斗拱、花門、窗欞上的木刻,工藝精細、層次繁復、精雕細鏤、飛金重彩、人物眾多,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稱徽派“四雕”藝術中的木雕精品,此外還有古樸典雅的敬修堂和氣度恢宏、西樸寬敞的東賢堂、三立堂等,同平滑似鏡的月沼和碧波蕩漾的南湖,巷門幽深,青石街道旁古樸的觀店鋪,雷崗上參天古木和探過民居庭院墻頭的青藤石木,百年牡丹,森嚴的敘仁堂、上元廳等祠堂和93歲翰林侍講梁同書親題“以文家塾”匾額的南湖書院等等,構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真可謂是步步入景,處處堪畫,同時也反映了悠久歷史所留下的廣博深邃的文化底蘊。至清代宏村已是“煙火千家,棟宇鱗次,森然一大都會矣”,至今仍為宏村鎮人民政府所在地。
宏村古民居,以正街為中心,層樓疊院,街巷婉蜒曲折,路面用一色青石板鋪成。兩旁民居大多二進單元,前有庭院,辟有魚池、花園,池邊多設有欄桿,“牛腸”水滋潤得游魚肥壯,花木濃香馥郁。馬頭墻層層跌落,額枋、雀替、斗拱上的木雕姿態各異,形象生動。坐落在南湖畔的南湖書院,建筑頗為壯觀。據說民國初期的國務總理江大燮(宏村人),幼年曾在這里讀過書?,F為南湖中心小學校址。
宏村景點
在皖南眾多風格獨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從整個外觀上說,宏村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鄉風貌,素有“中國畫里的鄉村”之美譽。村中各戶皆有水道相連,汩汩清泉從各戶潺潺流過,層樓疊院與湖光山色交輝相映,處處是景,步步入畫。閑庭興步其間,悠然之情濃烈得讓人心醉。
全村現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著名景點還有:南湖春曉,書院誦讀,月沼風荷,牛腸水圳,雙溪映碧,亭前古樹,雷崗夕照等。樹人堂、桃源居、敬修堂、德義堂、碧園等一大批獨具匠心、精雕細作的明清古民居至今保存完美。
南湖
南湖位于宏村南首,建于明萬歷丁未年(1607年),宏村村落經永樂年間到萬歷年間,樓舍連棟,高低錯落,人口繁衍,光靠月塘蓄水已不夠用,又在萬歷年丁末年將村南百畝良田,鑿深數丈,周圍四旁砌石立岸,仿西湖平湖秋月式樣,建成南湖。湖成大弓形,湖堤分上下層,上層寬4米,原來古樹參天,蒼翠欲滴,軀干青藤盤繞,禽鳥鳴唱,還有垂柳,枝葉婀娜,像臨鏡梳妝的 少女,把秀發灑向湖面水中。湖面綠荷搖曳,鴨群戲水,另有一番景致。整個湖面倒影浮光,水天一色,遠峰近宅,跌落湖中,加之樹蔭水深和日光的相互作用,明暗協調,動靜相宜,顯得幽深、雅靜、清新、明麗。南湖歷史上大修三次,1986年重建中堤,造"畫橋"可東西劃舟,情趣無窮。
清嘉慶甲戊年秋,浙江錢塘(今杭州)名士吳錫麟游南湖后,撰文述道:"宏村南湖游跡之盛堪比浙江西湖",因而南湖又有"黃山腳下小西湖"之稱。
古今許多詩人畫家游南湖后作了不少詩篇、畫圖。
"無邊細雨濕春泥,隔霧時聞小鳥啼;楊柳含顰桃帶笑,一邊吟過畫橋西"。 隨著詩篇的偉頌,更增添了南湖風光情景交融的氛圍。
月沼
月沼,老百姓稱月塘,就是所謂"牛小肚"。月沼,建于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年--1424年),當時宏村出了個汪思齊,他發現村中有一泓天然泉水,冬夏泉涌不息,汪思齊,三次聘請海陽縣(今休寧)的風水先生何可達,并族內高輩能人,"遍閱山川,詳審脈絡",制訂擴大宏村基址及進行村落全面規劃牛形水系藍圖,引西溪水繞村屋,其牛腸水圳九曲十彎,又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處建月沼池塘,以蓄條內陽水,供防火、飲用等。后裔汪升平等人投資萬余金。繼續鑿圳、挖掘成半月形池塘,完成了前人未完成的"月沼",這就是月塘,月塘常年碧綠,塘面水平如鏡,塘沼四周青石鋪展,粉墻青瓦整齊有序分列四旁,藍天白云跌落水中,老人在聊天,婦女在浣紗洗帕,頑童在嘻戲。
水圳
水圳建于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3年),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總長1200多米,繞過家家戶戶、長年清水不斷。宏村人的祖先很會利用自然溪水來做文章,他們在宏村的上首浥溪河上攔河建石壩,用石塊砌成的數米寬的人工水渠,利用地勢落差,把一泓碧水引入村中。水圳九曲十彎,穿堂過屋,經月沼,最后注入南湖,出南湖,灌農田,澆果木,重新流入濉溪,滋潤得滿村清涼,使靜謐的山村有了動感,創造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
這人工水系,豐富了村落景觀,和諧、多變、富有靈氣,有6大功能。一是防火;二是調節小氣候,改善氣溫和濕度,凈化空氣、美化環境;三是飲用;四是洗滌;五是灌溉;六是發電。
水圳沿途建有無數個小渠踏石,人們浣衣洗滌、澆花灌園都極為方便,是古代村落的“自來水”,當年村民飲用、浣洗都在“牛腸”里,汪氏祖先曾立下規矩,每天早上8點之前,“牛腸”里的水為飲用之水,過了8點之后,村民才能在這里洗滌。更為奇妙的是,這牛腸的水位,無論天晴下雨,總保持在一定的高度,即水位總是低于小橋以下一點,不多不少,十分奇特。
敬德堂
敬德堂整幢建筑裝飾簡樸,屋柱為方形,是宏村明末清初民居的代表作,可以了解普通商人的生活情況和徽州明、清建筑的格局。它位于宏村牛腸水圳下游轉彎處,建于清初順治年間(1646年),為H型民居。廳堂背向排列,前后廳均有天井,采光性能好,兩側為廂房,南側為前院,北側為廚房,廚房里還有一個小天井,東側還有一座面西朝東的小偏廳和大花園。
“敬德堂”的“敬”與積累的“積”讀音相近,反映主人希望自己的后人能積德行善。主人喜好種植花草盆景,在正屋前留有充裕的地方,并在院子左邊放置一間木制小房,相當于溫室,冬季時把盆景放在房內。
徽州人十分重視門樓的修建,有“千金門樓,四兩屋”之說,古人寧可花去千兩黃金用來修建門樓,僅僅花費四兩用來建房子,聽起來有些夸張,但可以反映出門樓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敬德堂門樓上雕刻的圖案就有很多象征意義。
樓角處有鰲魚,龍頭魚尾,表示希望自己的子孫能獨占鰲頭。鰲魚的下方是梅蘭竹菊四喜圖,梅蘭竹菊四君子代表著堅韌不拔的意志和高潔的品質,四只喜鵲則為喜慶吉祥。喜鵲登梅圖,取喜上眉梢之意。東鹿、西馬圖,“鹿”是福壽祿“祿”的諧音,希望后人能夠豐衣足食,生活充裕,“馬”則反映能在事業上飛黃騰達之意。門樓最下層左右兩下角的吉祥水獸圖,形為滾滾的波濤之中,兩只鯽魚在艱難的躍出水面,鯽魚跳龍門,即希望能在官場上有一席之地。
屋內正廳東西兩側各有六扇蓮花門,中間攔板上雕刻有蝙蝠,而且都是五只,稱之為“五蝠奉壽、萬福萬行”之意。東西廂房是主人休息的臥房,廂房窗子上樓空雕刻銅錢圖案,窗下欄板上雕刻的萬字圖案,意為多財多福。
敬德堂用天井通風采光,天井下方的左右兩側各有一根木頭,在烈日炎炎的夏日,陽光直射在家中十分炎熱,主人就在木條上穿上鐵環,掛上布簾,擋住強烈的陽光。廳前有一幅楹聯:“立志不隨流俗轉,留心學到古人難”。
明朝房子式樣、布局簡單,支柱是正方形,清朝則為圓柱;一般房子都為兩層,明朝房子上下兩層的高度相當,而清朝的底層高大寬敞,大多采用形似東瓜形的粗粗的大梁。明朝的房子裝飾簡單,清朝徽商到了鼎盛時期,特別注重雕梁畫棟。徽派建筑把樓梯口和樓梯前隱藏在門的背后,起到了美觀的作用。樓梯間作為儲藏室,充分利用了空間。樓梯的臺階一般有16臺階,商人注重聚財,按五行來設計,金木水火土,第一個臺階為金,而最后也為金,金碰金,意為財運廣通。
敬修堂
是宏村典型的清代民居,坐落在月沼北側西首,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80年的歷史。
它占地面積286㎡,建筑面積452㎡,屋基高出“月沼”近1米,整個房子坐北朝南,正廳前為庭院。與其它民居不同是院門外留有10㎡的空地,俗稱廳坦,是夏日納涼、冬天曬太陽及小憩聚會之處。
承志堂
承志堂位于宏村上水圳中段,建于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是清末大鹽商汪定貴住宅。整棟建筑為木結構,內部磚、石、木雕裝飾富麗堂皇,總占地面積約2100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余平方米,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筑。全宅有9個天井,大小房間60間,136根木柱,大小門窗60個。全屋分內院、外院、前堂、后堂、東廂、西廂、書房廳、魚塘廳、廚房、馬廄等。還有搓麻將牌的“排山閣”,吸鴉片煙的“吞云軒”。另有保鏢房、男、女傭人房。屋內有池塘、水井,用水不出屋。
樹人堂
樹人堂系清刺授奉政大夫誥贈朝儀大夫汪星聚于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建。樹人堂也稱民藝收藏館,是房主汪升九十五代孫汪森強的私人收藏館,為弘揚徽州的歷史文化,主人多年來從民間及博物館收集了明清民間時期老作坊機械,石制器具、徽州版畫、民俗用品、徽商書信用具、宏村族譜等,再現了當年徽州社會生活的一些側面。
樹人堂全屋宅基呈六邊形,取六合大順之意。正廳偏廳背靠水圳,坐北朝南。天花彩繪,飛金走彩。廳堂東邊利用有限空地,建一小水塘,活水長流。外門為八字門樓內置懸坊欄板。
水碓,利用水的勢能,轉化為水車動能,從而轉化為機械能帶動龔谷、磨面、舂米的一些器具。先把稻谷的殼子除去稱為龔谷,再把米放入舂米機碾碎,最后就是磨面,整個過程同時進行,從此可體現出古人的聰明才智。
樹人堂樓上收藏有宏村人經商的路線圖——徽商遺蹤,體現當年商運老大橋碼頭繁忙景色的畫,一封1919年黟縣人在京做保險的一封書信,承志堂主人巨賈商人汪定貴的遺像、生平、家贊和訃文,當年的銀票、書信,及以前出外經商時用的手提箱及鞋架和耙犁、鋤頭、蓑衣等一些農具。
桃園居
桃園居建于清咸豐十年(1860年),因房東曾于院內植一稀有品種的桃樹而得名。桃園居雖說規模不大,但門樓磚雕和室內木雕堪稱精品。門樓上的磚雕刻得精細,而且層次比較多,清獅白象等動物形象生動,尤為獨特的是門樓上部用水磨磚砌一弧形門額,類似室內廳堂上方前部的冬瓜梁,門額中間鑲嵌一塊大形弧形磚雕,這是一般古民居所少見的。室內木雕花樣繁多,技法多變,內容豐富,寓意深刻,這些特點主要表現在大廳房門及窗戶和書廳雕花門上。大廳門、窗主圖案為寶鼎、寶瓶,窗戶開口為掛絡式,兩邊窗戶上方各有兩個守窗“童子”,窗欄板上的四只喜鵲、六只麒麟猶如活的一般,寓為“四喜六順”,房門上部為“藤結花”,每扇門上的“花心板”上的人物均為歷史典故,其中東房門里扇 “花心板”上為“羲之戲鵝”,其他典故有待考證,另外兩廂的葡萄掛絡,雙獅雀替均屬珍品,掛絡中的飛馬寓“飛黃騰達”之意。書房中的四扇雕花門可以說是全村最為精美的雕花門。四扇門的上半部從上而下為“蝙蝠奉壽”、“八駿馬”和“人間仙境”(或稱“世外桃源”)雕板,大片雕花為“松鼠葡萄”,四扇門的腰板上分別雕有“岳飛刺字”、“王祥求鯉”(又稱“臥冰求魚”)、“季子掛劍”和“孔融讓梨”四個歷史典故,這四個典故又因此表現“忠、孝、節、義”四種意義。
古樹
在宏村村口,一眼望去,可見到兩棵有500年樹齡的古樹。這兩棵大樹,一棵叫楓楊樹,當地叫紅楊樹;一棵叫銀杏樹,當地叫白果樹。北側的紅楊樹高19米,圍6米,需4、5個人才能合抱,樹冠形狀像一把巨傘,把這村口數畝地籠罩在綠蔭之中。南側的白果樹高20米,
形如利劍,直刺天空,因為銀杏是世界上稀有的樹種,而這棵銀杏又有500歲,所以大家把這棵銀杏稱為村口“瑰寶”。這兩棵大樹是這牛形村的“牛角”,宏村的“風水樹”,也是一種吉祥的象征。按照這里過去的風俗,村中老百姓辦喜事,新娘的花轎要繞著紅楊樹轉個大圈,這預示著新人百年好合,紅福齊天;高壽老翁辭世辦喪事,要抬著壽棺繞著白果樹轉個大圈,寓示著子孫滿堂,高福高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