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是一塊山水秀麗的土地, 黃山為屏障雄踞西北,清涼峰自然保護區為寶庫屹立東北,更有練江、新安江流貫全境,在這山環水繞的中心,便是鐘靈毓秀的歙縣城 ,城外練江為帶繞城而過,三座古石橋和一座新大橋象四道彩虹飛架江上,城內, 甕城、譙樓、古街、古巷、古井、古石坊比比皆是,古韻猶存,宋代兩塔屹立于城 西與城北,綠水青山間還可見當年李白尋訪隱士許宣平的游蹤。
這里的鄉村幾乎處處有“小橋流水人家”的韻味,無論是留存著的桂花廳、桃花壩的雄村,還是七座牌坊逶迤成群的棠樾;無論是保留了“百子圖”磚雕的鮑家莊、“百鹿園”石雕的的北岸、“百馬圖”木雕的大阜,還是聳立著叢林寺的小溪村;無論是屹立于新安江邊的街口,還是盤踞于昌溪河畔的昌溪,都以古樸的神韻 、旖旎的風光,令人情趣橫生。昔日,徽商財力雄厚。“盛館舍以廣招賓客,擴祠 宇以敬宗睦族,主牌坊以傳世顯榮”。于是乎給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古建筑、古園林 和豐富的古文物。如今,在全縣的秀山勝水間,明清民居、明清祠堂隨處可見,明清牌坊共有84座。還有不少古橋、古寺、古塔。使人步入歙縣仿佛走進了一座古典建筑藝術的博物館。
美麗富饒的歙縣,歷來吸引著眾多騷人墨客前來游覽和吟詠。謝靈運唱她“江山共開曠,云日相照媚”;沈約吟她“千仞為喬樹,百丈見游鱗”;李白贊她:“ 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權德興歌她:“深潭與淺灘,萬轉出新安”,范成大誦她“千峰森隱現,一氣淡回互”。歷史延伸到當今,則游客更多,吟詠更斑瀾。 郭沫若贊曰:“松徒巖上出,峰向霧中消。峭壁苔衣白,云奔山欲搖”。邵燕祥面對橙黃碩大的枇杷揮毫寫道:“枇杷無言,下自成蹊。異口同嗜,酸甜自知。”流沙河更飽含激情的吟唱:“潯陽琵琶三彈,歙縣三潭枇杷;琵琶三彈涌清波,三潭枇杷把掛金霞。琵琶、枇杷,留連難返,主人忘歸客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