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馨園國際大酒店è屯溪老街2公里
屯溪老街歷史悠久。歷史上,屯溪是由新安江、橫江、率水三江匯流之地的一個水埠碼頭發展起來的,這也就是今天屯溪老街所在的位置。老街的西端即老大橋在橋頭緊連的一段曲尺形街道原名"八家棧",這里就是老街的發祥地,也是屯溪的發祥地。老街的形成和發展與宋徽宗移都臨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當時,宋都大興土木,大量徽州木材和工匠沿新安江被運輸和征調到杭州。后來,這些工匠歸返家鄉后,便模似宋城的建筑風格建造店鋪,所以這些沿襲宋代風格的建筑被稱為"今日宋城"。伴隨著徽商的發展和水運交通的發展,屯溪老街不斷趨向綜合型的商業街。元末明初,一位名叫程維宗的徽商在屯溪老街興造了47所店鋪,除部分自營業外其余作為客棧,招徠客商,存放貨物,促進了山區與外界的物資交流;清朝初期,老街發展到"鎮長四里";清末,屯溪茶商崛起,"屯溪綠茶"外銷興盛,茶號林立,茶工云集,各類商號相繼開放,街道從八家棧逐年抽東延伸,形成老街;在民國初年,屯溪老街已有"滬杭大商埠會"。
老街的建筑群繼承了徽州民居的建筑傳統風格,規劃布局,建筑形式具有鮮明的徽派建筑特色。建筑體量不大,色彩淡雅、古樸。即白粉墻、小青瓦、鱗次櫛比的馬頭墻,構成了徽派建筑群體美。整條街道,蜿蜒伸展,首尾不有相望,街深莫測,是我國古代街衢的典型走向。為了使街道與山水及后街等生活環境相溝通,老街有一些寬窄不一與街道交叉的巷弄。老街店屋多為單開門,一般為兩層,少數三層,且都是磚木結構,以梁柱為骨架,外實砌扁磚到頂,每座樓兩旁都有高封火墻,墻上蓋瓦;店面門楣上布滿徽派木雕,戲劇人物栩栩如生,新安山水淡淡隱現;樓上臨街木欄與裙板,并安置有各種花窗,十分典雅;建筑平面有沿街開敝式和內開天井式,即臨街為可靈活裝卸的排門,卸去排門,店堂全部展開,便于營業;內開天井即用天井采光,天井四周房頂的雨雪水均歸落天中,謂之"四水歸堂",是經商人圖"聚財"之義而產生的。老街街面的房屋均為前店后坊,前店后倉,前店后居或樓下店樓上居。由于老街保留了江南城鎮古老的風姿,1981年7月,美國加州大學一建筑學教授參觀過老街后,驚嘆老街是"東方的古羅馬"。有詩這樣寫道:"三江繞小蓬壺,宋式崇樓風格殊。水洗長街街畔水,人稱活動上河圖"。所以老街又被譽為"活動著的清明上河圖"。近年來,老街又成了"天然的攝影棚",從電影《小花》開始已有近百次被搬上銀幕。
老街的古董多,如今還開辟了"古董一條街"。徽州是個文化禮儀之邦,有"東南鄒魯"的美譽,是個文化之鄉,是"文房四寶"歙硯、徽墨的故鄉。古徽州商人的崛起和發展曾帶動了經濟上的巨大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文化的發展。當年那些賈而好儒的徽商所藏雅玩的古字畫、古瓷器、古硯臺、古家具等,以及一些上了年紀的物品,一代一代傳下來,現在已成為"古董"。它們被一些慧眼的老板從民間收集而來,擺到自己的店堂里。
當我們徜徉在老街,走在石板路上,欣賞著那古色古香的店鋪,琳瑯滿目的旅游紀念品,還有那賦有書法韻味的古招牌、古題額,仿佛置身于歷史的走廊之中,感悟著它的古代與現代。如今的老街是山城屯溪的代表,亦是黃山旅游的一個重要窗口。愿海內外的朋友都能親自來老街走走,品味一下它的商業與文化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