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歷史遺存--摩崖石刻(3)
時間:2014-02-17 16:50:59 來源:黃山酒店huangshan hotel/黃山馨園國際大酒店/黃山中鐵旅游有限公司/中國中鐵四局黃山療
湖南劉克明題詩 刻于飛龍洞口登山道旁左側一巨石上。“文革”期間部分被鏟毀,現大部分仍可辨認。據葉挺將軍黃山攝影作品,該詩為一首五言排律:“縱跡黃山上,題詩掃綠苔。抒懷臨勝境,攜侶步天臺。巒錯長空亂,霄明萬象開。溫氣隨身涌,梵氣招月來。地出塵寰界,人登佛國階。乍觀紅日現,忽被白云埋。息飲清溪畔,行吟綠樹隈。乾坤多妙績,靜悟費思裁。”
立馬空東海 登高望太平 刻于青鸞峰(立馬峰)懸崖上。字徑6米,“平”字一豎長9.4米。落款:民廿八年(1939年),西蜀唐式遵。由當時的第三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第二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唐式遵,招募黃山石工宣慶發(fā)、朱為玉、朱立宗、胡義和、戴玉松等人刻成。工人用竹簍、篾纜等原始工具,自峰頂墜下,冒生命危險,艱難鉆鑿,費時半年才完工。
曾大椿詩碑 此碑鑲嵌于立馬橋頭巖壁上,全詩如下:“君不見,伏波將軍事南征,鑄勛銅柱交趾平。將軍揮檄撻倭奴,目空東海三島枯。摩崖千仞舒壯氣,筆鋒更比劍鋒利。名垂金石山不改,時人交贊唐空海。馬伏波,唐空海,共傳勛業(yè)昭千載。”又有以下題記:“辛巳(1941年)秋末奉勞軍使命,過黃山天都峰下,見子晉上將軍摩崖十字,長逾二丈,高入云表,神采飛皇,有并吞東亞之氣,觀久不忍去,題此志之并斫。曾大椿并識。”
雯詩碑 碑嵌于立馬橋畔巖壁中。詩如下:元戎□隊此經過,落英□風灑薜蘿。只有山靈知秘惜,長教云氣護巖阿。”自署:壬午冬山中居士雯。
空中聞天雞 刻于半山寺路側巖壁上。篆書。
橫云 刻于龍蟠坡至天門坎路側橫云巖。字體大部分已毀。
天門坎 刻于天門坎橫云巖壁上,字徑約70厘米。1963年1月,安徽省人民委員會副秘書長潘效安書。
云巢 刻于云巢洞口。署:曹鈖題。曹鈖,河北豐潤人,清康熙時貢生,曾官至內閣中書。其父曹鼎望曾任徽州知府。
真如關 刻于云巢洞外石壁上。篆書,鄭晟題。鄭晟,安徽歙縣人,清代醫(yī)家。
引勝 刻于云巢洞外石壁上。草書,趙人岳題。
天都峰防火戒碑 在天都峰腳,黃山管理局1986年冬立。碑文為:“1972年12月8日中午,游人王某登天都峰,扔煙蒂于崖下,燃著枯草,釀成大火。周圍千余軍民,奮力撲救達14小時。山火無情,四千余株黃山松、四百余畝杜鵑等名貴花木毀于一旦。肇事者雖被繩之以法,但雄偉壯麗的天都峰卻留下了難以補救的傷痕,為廣大中外游人所痛惜。前轍后鑒,特立此碑。凡登山者必須引以為戒。”
別有天 篆書。刻于天都峰老道口往玉屏樓道旁巖壁上。
觀止 刻于天都峰老道口往玉屏樓道旁巖壁上。旁有小記:“乾隆乙酉(1765年)再登天都,書二字于峰頂,今刊此兩相向焉。黃魯峰。”
果奇然 刻于蒲團石上方。
渡仙橋 刻于“一線天”下渡仙橋處,字質樸。落款:乾隆乙酉(1765年)建,臨河程征棨。
臥龍澗 刻于“一線天”旁臥龍澗處,字徑約50厘米。署:清汪天與題。汪天與,清代歙人,歷官刑部郎中。與石濤、八大山人等交好。
好 刻于“一線天”,字徑80厘米。據清人韓廷秀《黃山紀游》載,為徐厚庵書。
不可階 刻于文殊洞下方。
文殊洞 刻于文殊洞口。
群峭摩天 刻于玉屏峰獅石上,隸書。據清人黃鉞《游黃山記》載,四字為清代歙人鄭谷口題。鄭谷口,江蘇上元(今南京)人,以行醫(yī)為業(yè),終學不仕,工書,尤以隸書見長。
大巧若拙 刻于玉屏峰獅石上,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程振甲題。
劉伯承詩碑 碑嵌于玉屏獅石上。1957年11月,國務院副總理劉伯承來山時所題。詩題為《與皖南抗日諸老同志游黃山》,全詩四句:“抗日之軍昔北去,大旱云霓望如何?黃山自古云成海,從此云天雨亦多。”落款:劉伯承記,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四日。
風景如畫 1963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委員長朱德,在北京觀賞黃山風景攝影展覽后題此4字,行書。1978年,黃山管理處刻于玉屏峰石壁上,字徑一米余。
一覽眾山小 刻于玉屏峰獅石上。落款:乙亥仲秋□林張寅書。
觀止 刻于玉屏峰獅石上。落款:己巳三月,東陽陳烈文題。
不險不奇 刻于玉屏峰獅石上。署:民國十四年(1925年)古黟敬□胡西甫、程古惠題。
天然仙境 奇松怪石 刻于玉屏峰獅石上,隸書。署:劉紫垣題。劉紫垣,民國時屯溪富商,曾任黃山建設委員會委員。
刻削千仞 刻于玉屏峰獅石上。據黃肇敏《黃山紀游》載,為汪毅堂題。汪氏生平不詳。
老松 刻于玉屏峰獅石上,徐厚庵題。此二字贊迎客松。
勝景 刻于玉屏峰獅石上。落款為:“民國廿五年(1936年)二月,黎重光、唐閎律、凌集嘉、吳仲剛、秦松亭、陸松崖、張承錦同游留題。”黎重光,北洋政府總統(tǒng)黎元洪之子,其妻唐閎律。
妙 篆體。刻于玉屏峰獅石上。落款:申□之。
小清涼 刻于玉屏峰獅石上。韓詩題。韓詩,清陜西三原人,安圣秋,明崇禎舉人,入清官同知,在《學古堂集》。
天仙榮景 署:程德春□書。
煙云萬狀 刻于玉屏峰獅石上,徐厚庵題。
岱宗遜色 刻于玉屏峰象石上。
奇觀 刻于玉屏峰象石上。
佛 字大一米余,刻于玉屏峰立雪臺東面巖壁。落款為“徐雁影題”。
山海仙境 刻于立雪臺旁石榴石上,落款署:“十二年(1923年),□偉題。”
氣象萬千 碑刻,嵌于玉屏峰象石上。旁有許漢卿題名:“許子漢卿偕室孫許琦卿、社友鄭誦先、蔡楚昂、錢翼如游黃山。民國二十五年五月十有七日(1936年5月17日)許漢卿題記。導游汪崇治,刻石韓歷山。”
顧子槃等題名 碑刻,嵌于玉屏峰象石上。題刻為:“民國廿四年四月一日(1935年4月1日),顧子槃、厲子威、富渭元、朱天游、鮑梅舫、周午三、楊學賓、張蓮清、吳志廉、楊市慶同游。”
造化獨種 刻于玉屏峰象石上。
不愧好山 刻于玉屏峰象石上。
此山尊 刻于玉屏峰上。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韓廷秀題。
奇松怪石 刻于玉屏峰上。自署“葉自隆書”。
古黟松石 刻于玉屏峰上。
云海奇觀 刻于玉屏峰上。落款為:“辛未九秋,蜀人張善孖與弟大千。”為民國20年(1931年)張大千與兄張善孖游山題刻。
黃山第一處 刻于玉屏峰上。字圓融遒麗。
云海大千 刻于玉屏峰上。
宇宙大觀 刻于玉屏峰上。字徑約70厘米,豪邁清潤。
別有天地 刻于玉屏峰上。篆書。
天地自麗 刻于玉屏峰上。
江山如此多嬌 按毛澤東詩詞墨跡刻于玉屏峰石壁上。字大約2米,1978年黃山管理處刻。
佛 刻于玉屏峰上,落款不清。
佛陀境 刻于玉屏峰上。
奇幻 刻于玉屏樓陪客松旁石上。
果然 刻于玉屏樓陪客松旁石上。
可奇 刻于玉屏樓陪客松旁石上。
大士巖 刻于蒲團松下行約100米處路旁邊石上。隸書。
天上玉屏 刻于天都峰腰屏風石上。署款:民國廿五年(1936年),徐寄□、黃邦濟、王履冰題。
探奇 署:“廿四(1935年)、五、一,李書華、過旭初同游。”李書華,物理學家、教育家,河北昌黎人,曾任北京大學校長、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等職。過旭初,安徽歙縣人,著名圍棋國手。
藥師琉璃光佛 刻于天都峰絕頂,所題為佛名。
登峰造極 位于天都峰絕頂。碑有小記,因游人刻劃,已模糊不清極難辨認。依稀可辨者為:“建國二十五年(1936年)夏,余與□徐二君有事乘興游,欲登□□,峭□□□,自攀援崖石□□□□,于茲山之極巔,距平地七千尺,觀萬類真有滄□□□□□人咸慕之,今則石欄鐵索開始建置,□□□□,已不復如是艱巨,□□紀念,合肥段宏鋼勒石。”段宏鋼,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之侄,與孫科、張學良、盧小嘉一起被稱為“民國四大公子”。
阿彌陀佛 刻于蓮花峰絕頂。
嬉云 刻于蓮花峰絕頂。
何遂題記 刻于蓮花峰絕頂。題刻內容為:“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九月八日(1935年9月8日),侯官何遂偕內子陳坤立,男世膺、鵬康,侄一鎮(zhèn)一健,吳興盛學明,同登黃山蓮花峰絕頂,刻石以志。”何遂,字叔甫,福建閩侯(侯官)人,曾任國民黨立法委員,建國后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司法部長。
天海奇觀 刻于蓮花峰絕頂。落款為“乾隆戊寅年(1758年)孟秋月立”,題刻人已不可辨。據近人傅增湘《黃山日記》載,為清乾隆二十五年(1758年)汪洋所題。
名不虛傳 刻于蓮花峰絕頂。
非人間地 刻于蓮花峰絕頂。
玉爐生花 刻于蓮花峰絕頂。落款不清。
攬邃 刻于蓮花峰絕頂。署“乙丑五月朔□□□□”。
一覽群山低 刻于蓮花峰絕頂。署“劉紫垣題”。
真好造化 刻于蓮花峰絕頂。落款為:“民國十二年六月(1923年6月),仙源三口汪□□、□□□、□□□敬立。”
突兀撐青穹 刻于蓮花峰絕頂,楷書,字大約50厘米,署:“丁丑(1937年)夏日鄒魯題”。
天覽眾山小 刻于蓮花峰腳。署款為:“海陽何繼昌登蓮花峰絕頂題。共登者韓公冶初、吳君新民”。
立馬空東海 登高望太平 刻于青鸞峰(立馬峰)懸崖上。字徑6米,“平”字一豎長9.4米。落款:民廿八年(1939年),西蜀唐式遵。由當時的第三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第二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唐式遵,招募黃山石工宣慶發(fā)、朱為玉、朱立宗、胡義和、戴玉松等人刻成。工人用竹簍、篾纜等原始工具,自峰頂墜下,冒生命危險,艱難鉆鑿,費時半年才完工。
曾大椿詩碑 此碑鑲嵌于立馬橋頭巖壁上,全詩如下:“君不見,伏波將軍事南征,鑄勛銅柱交趾平。將軍揮檄撻倭奴,目空東海三島枯。摩崖千仞舒壯氣,筆鋒更比劍鋒利。名垂金石山不改,時人交贊唐空海。馬伏波,唐空海,共傳勛業(yè)昭千載。”又有以下題記:“辛巳(1941年)秋末奉勞軍使命,過黃山天都峰下,見子晉上將軍摩崖十字,長逾二丈,高入云表,神采飛皇,有并吞東亞之氣,觀久不忍去,題此志之并斫。曾大椿并識。”
雯詩碑 碑嵌于立馬橋畔巖壁中。詩如下:元戎□隊此經過,落英□風灑薜蘿。只有山靈知秘惜,長教云氣護巖阿。”自署:壬午冬山中居士雯。
空中聞天雞 刻于半山寺路側巖壁上。篆書。
橫云 刻于龍蟠坡至天門坎路側橫云巖。字體大部分已毀。
天門坎 刻于天門坎橫云巖壁上,字徑約70厘米。1963年1月,安徽省人民委員會副秘書長潘效安書。
云巢 刻于云巢洞口。署:曹鈖題。曹鈖,河北豐潤人,清康熙時貢生,曾官至內閣中書。其父曹鼎望曾任徽州知府。
真如關 刻于云巢洞外石壁上。篆書,鄭晟題。鄭晟,安徽歙縣人,清代醫(yī)家。
引勝 刻于云巢洞外石壁上。草書,趙人岳題。
天都峰防火戒碑 在天都峰腳,黃山管理局1986年冬立。碑文為:“1972年12月8日中午,游人王某登天都峰,扔煙蒂于崖下,燃著枯草,釀成大火。周圍千余軍民,奮力撲救達14小時。山火無情,四千余株黃山松、四百余畝杜鵑等名貴花木毀于一旦。肇事者雖被繩之以法,但雄偉壯麗的天都峰卻留下了難以補救的傷痕,為廣大中外游人所痛惜。前轍后鑒,特立此碑。凡登山者必須引以為戒。”
別有天 篆書。刻于天都峰老道口往玉屏樓道旁巖壁上。
觀止 刻于天都峰老道口往玉屏樓道旁巖壁上。旁有小記:“乾隆乙酉(1765年)再登天都,書二字于峰頂,今刊此兩相向焉。黃魯峰。”
果奇然 刻于蒲團石上方。
渡仙橋 刻于“一線天”下渡仙橋處,字質樸。落款:乾隆乙酉(1765年)建,臨河程征棨。
臥龍澗 刻于“一線天”旁臥龍澗處,字徑約50厘米。署:清汪天與題。汪天與,清代歙人,歷官刑部郎中。與石濤、八大山人等交好。
好 刻于“一線天”,字徑80厘米。據清人韓廷秀《黃山紀游》載,為徐厚庵書。
不可階 刻于文殊洞下方。
文殊洞 刻于文殊洞口。
群峭摩天 刻于玉屏峰獅石上,隸書。據清人黃鉞《游黃山記》載,四字為清代歙人鄭谷口題。鄭谷口,江蘇上元(今南京)人,以行醫(yī)為業(yè),終學不仕,工書,尤以隸書見長。
大巧若拙 刻于玉屏峰獅石上,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程振甲題。
劉伯承詩碑 碑嵌于玉屏獅石上。1957年11月,國務院副總理劉伯承來山時所題。詩題為《與皖南抗日諸老同志游黃山》,全詩四句:“抗日之軍昔北去,大旱云霓望如何?黃山自古云成海,從此云天雨亦多。”落款:劉伯承記,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四日。
風景如畫 1963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委員長朱德,在北京觀賞黃山風景攝影展覽后題此4字,行書。1978年,黃山管理處刻于玉屏峰石壁上,字徑一米余。
一覽眾山小 刻于玉屏峰獅石上。落款:乙亥仲秋□林張寅書。
觀止 刻于玉屏峰獅石上。落款:己巳三月,東陽陳烈文題。
不險不奇 刻于玉屏峰獅石上。署:民國十四年(1925年)古黟敬□胡西甫、程古惠題。
天然仙境 奇松怪石 刻于玉屏峰獅石上,隸書。署:劉紫垣題。劉紫垣,民國時屯溪富商,曾任黃山建設委員會委員。
刻削千仞 刻于玉屏峰獅石上。據黃肇敏《黃山紀游》載,為汪毅堂題。汪氏生平不詳。
老松 刻于玉屏峰獅石上,徐厚庵題。此二字贊迎客松。
勝景 刻于玉屏峰獅石上。落款為:“民國廿五年(1936年)二月,黎重光、唐閎律、凌集嘉、吳仲剛、秦松亭、陸松崖、張承錦同游留題。”黎重光,北洋政府總統(tǒng)黎元洪之子,其妻唐閎律。
妙 篆體。刻于玉屏峰獅石上。落款:申□之。
小清涼 刻于玉屏峰獅石上。韓詩題。韓詩,清陜西三原人,安圣秋,明崇禎舉人,入清官同知,在《學古堂集》。
天仙榮景 署:程德春□書。
煙云萬狀 刻于玉屏峰獅石上,徐厚庵題。
岱宗遜色 刻于玉屏峰象石上。
奇觀 刻于玉屏峰象石上。
佛 字大一米余,刻于玉屏峰立雪臺東面巖壁。落款為“徐雁影題”。
山海仙境 刻于立雪臺旁石榴石上,落款署:“十二年(1923年),□偉題。”
氣象萬千 碑刻,嵌于玉屏峰象石上。旁有許漢卿題名:“許子漢卿偕室孫許琦卿、社友鄭誦先、蔡楚昂、錢翼如游黃山。民國二十五年五月十有七日(1936年5月17日)許漢卿題記。導游汪崇治,刻石韓歷山。”
顧子槃等題名 碑刻,嵌于玉屏峰象石上。題刻為:“民國廿四年四月一日(1935年4月1日),顧子槃、厲子威、富渭元、朱天游、鮑梅舫、周午三、楊學賓、張蓮清、吳志廉、楊市慶同游。”
造化獨種 刻于玉屏峰象石上。
不愧好山 刻于玉屏峰象石上。
此山尊 刻于玉屏峰上。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韓廷秀題。
奇松怪石 刻于玉屏峰上。自署“葉自隆書”。
古黟松石 刻于玉屏峰上。
云海奇觀 刻于玉屏峰上。落款為:“辛未九秋,蜀人張善孖與弟大千。”為民國20年(1931年)張大千與兄張善孖游山題刻。
黃山第一處 刻于玉屏峰上。字圓融遒麗。
云海大千 刻于玉屏峰上。
宇宙大觀 刻于玉屏峰上。字徑約70厘米,豪邁清潤。
別有天地 刻于玉屏峰上。篆書。
天地自麗 刻于玉屏峰上。
江山如此多嬌 按毛澤東詩詞墨跡刻于玉屏峰石壁上。字大約2米,1978年黃山管理處刻。
佛 刻于玉屏峰上,落款不清。
佛陀境 刻于玉屏峰上。
奇幻 刻于玉屏樓陪客松旁石上。
果然 刻于玉屏樓陪客松旁石上。
可奇 刻于玉屏樓陪客松旁石上。
大士巖 刻于蒲團松下行約100米處路旁邊石上。隸書。
天上玉屏 刻于天都峰腰屏風石上。署款:民國廿五年(1936年),徐寄□、黃邦濟、王履冰題。
探奇 署:“廿四(1935年)、五、一,李書華、過旭初同游。”李書華,物理學家、教育家,河北昌黎人,曾任北京大學校長、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等職。過旭初,安徽歙縣人,著名圍棋國手。
藥師琉璃光佛 刻于天都峰絕頂,所題為佛名。
登峰造極 位于天都峰絕頂。碑有小記,因游人刻劃,已模糊不清極難辨認。依稀可辨者為:“建國二十五年(1936年)夏,余與□徐二君有事乘興游,欲登□□,峭□□□,自攀援崖石□□□□,于茲山之極巔,距平地七千尺,觀萬類真有滄□□□□□人咸慕之,今則石欄鐵索開始建置,□□□□,已不復如是艱巨,□□紀念,合肥段宏鋼勒石。”段宏鋼,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之侄,與孫科、張學良、盧小嘉一起被稱為“民國四大公子”。
阿彌陀佛 刻于蓮花峰絕頂。
嬉云 刻于蓮花峰絕頂。
何遂題記 刻于蓮花峰絕頂。題刻內容為:“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九月八日(1935年9月8日),侯官何遂偕內子陳坤立,男世膺、鵬康,侄一鎮(zhèn)一健,吳興盛學明,同登黃山蓮花峰絕頂,刻石以志。”何遂,字叔甫,福建閩侯(侯官)人,曾任國民黨立法委員,建國后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司法部長。
天海奇觀 刻于蓮花峰絕頂。落款為“乾隆戊寅年(1758年)孟秋月立”,題刻人已不可辨。據近人傅增湘《黃山日記》載,為清乾隆二十五年(1758年)汪洋所題。
名不虛傳 刻于蓮花峰絕頂。
非人間地 刻于蓮花峰絕頂。
玉爐生花 刻于蓮花峰絕頂。落款不清。
攬邃 刻于蓮花峰絕頂。署“乙丑五月朔□□□□”。
一覽群山低 刻于蓮花峰絕頂。署“劉紫垣題”。
真好造化 刻于蓮花峰絕頂。落款為:“民國十二年六月(1923年6月),仙源三口汪□□、□□□、□□□敬立。”
突兀撐青穹 刻于蓮花峰絕頂,楷書,字大約50厘米,署:“丁丑(1937年)夏日鄒魯題”。
天覽眾山小 刻于蓮花峰腳。署款為:“海陽何繼昌登蓮花峰絕頂題。共登者韓公冶初、吳君新民”。